< 化学性质 生产厂家>

甜菜碱的功效与作用

发布时间:2022-05-10 11:09:08 编辑作者:网友

甜菜碱是一种生物碱,又名三甲基甘氨酸,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,甜菜碱的主要来源是甜菜的糖蜜,豆科植物及枸杞均含有甜菜碱。在动物中,软体动物如墨鱼、章鱼、虾等均含有甜菜碱,脊椎动物(包括人)的肝脏、脾脏和羊水也都含有甜菜碱。甜菜碱结构类似氨基酸,属季铵碱类物质,据化源网资料显示,甜菜碱一般为白色结晶粉末,味甜,无臭味,其化学式为C5H11NO2,基本分子量 117.146。能溶于水及乙醇、甲醇等有机溶剂,微溶于乙醚。

  甜菜碱一直以来都是科研的宠儿之一,各种实验研究发现甜菜碱广泛应用于人体健康领域及饲料领域,甚至可以用于杀虫。

  1. 防止脂肪肝 甜菜碱的关键作用之一是防止脂肪肝,在保持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总数均衡的同时,甜菜碱还可以加速人体内酸性物质的新陈代谢,从而减少人体内的胆固醇总量,阻止身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,甜菜碱能够有效抑止人体脂肪在肝脏的沉积,因此在提升身体肝功能检查的同时,防止产生脂肪肝。

  2. 预防癌症 作为一种典型的碱性物质,甜菜碱可以保持人体内酸碱平衡,抑止人体内致癌物的活性,甜菜碱的经常使用能避免癌症产生。其治疗作用在应对肝癌、白血病以及肺癌等癌症上非常出色。通过增强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,甜菜碱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再生。

  3. 预防高血压 甜菜碱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心血管,稳定血液循环,阻止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中堆积,增加血管的通透性,从而让人体的血压保持稳定正常。甜菜碱有轻度的降压作用,对于中度或者轻度高血压,有一定的辅助用药效果,但是对于高血压,没有太大的效果

  4. 护肤 相比甘油,甜菜碱的保湿功能不同凡响,甘油是通过固定水分子实现保湿功能,甜菜碱则是通过促进水分子完全被全活细胞吸收利用来实现。当甜菜碱的两性离子中间被水分子占据的时候,水分子可以轻松地被释放到周边液体上。这样的保湿机理可以提升皮肤的含水量,即使低浓度下也可以持久保湿。甜菜碱可以抑制表面活性剂,降低其对头皮的刺激作用,改善洗发后发痒及头发干枯现象。处于外界环境高渗透压力时,皮肤的细胞渗透质会大量流失,最终导致细胞思维,甜菜碱渗透质可以有效抑制这个过程,渗透进皮肤角质层里面保护细胞平衡,缓解细胞损伤和衰老,最终保持皮肤的弹性活力。

  甜菜碱对人体是如此有效,对于甜菜碱的研究也越来越多,除了从化源商城的网站上购买品牌甜菜碱试剂,也可以自己提取或者制备。这里介绍一种从枸杞中提取甜菜碱的方法:

  1. 常温下,将枸杞子室内常温阴干一周,获得枸杞子干样,剪碎枸杞子干样,得枸杞子碎样。

  2. 将枸杞子碎样放入60摄氏度(温度保持)水中浸提,配比为1:20克/毫升,时间4小时,得到浸提液

  3. 将浸提液经8000转/分钟离心15分钟后,分离得到上清液Ⅰ和滤渣Ⅰ

  4. 上清液Ⅰ经60 ℃真空减压浓缩后,加入6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混合除糖,得到混合液

  5. 将混合液经8000转/分钟离心15分钟后,分离得到上清液Ⅱ和滤渣Ⅱ

  6. 上清液Ⅱ在60摄氏度下真空减压浓缩后,制得浸膏

  7. 浸膏中加入适量双蒸水溶解,得样品溶液

  8. 样品溶液经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充分吸附后,先用足量去离子水洗至洗脱液呈淡黄色或无色,再用4倍体积的5%浓度的氨水洗脱吸附在交换树脂上的甜菜碱,得到含枸杞子甜菜碱的洗脱液。

  9. 枸杞子甜菜碱的洗脱液经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后,用2倍体积的去离子水洗脱,收集流出液。流出液经真空减压浓缩后,得枸杞子甜菜碱浓缩液

  10. 冻干枸杞子甜菜碱浓缩液,获得枸杞子甜菜碱粗品

  11. 枸杞子甜菜碱粗品经乙醇洗涤两次,8000转/分钟离心15分钟n后,得上清液Ⅲ和滤渣,上清液Ⅲ置于样品瓶中经减压浓缩至干,得含量87.94%左右的枸杞子甜菜碱

上一篇: 苯是什么?用途和危害是什么?


下一篇: 异丙醇是什么?


相关化合物:

甜菜碱

猜你喜欢:

甜菜碱生产厂家


甜菜碱价格


相关推荐:

西地那非,男人的补品-科学上那些阴差阳错的事情

赤藓糖醇的功效、作用及制备方法

苯甲酸钠的功效与制备

三聚氰胺的作用和制备

苯是什么?用途和危害是什么?

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注明授权来源,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!若未特别注明出处,本文版权属于化源网,未经许可,谢绝转载!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,本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免责声明: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,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,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。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、排版、编辑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尽快处理。

标题:甜菜碱的功效与作用 地址:https://m.chemsrc.com/mip/news/355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