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维昔单抗结构式
|
常用名 | 巴维昔单抗 | 英文名 | Bavituximab |
---|---|---|---|---|
CAS号 | 648904-28-3 | 分子量 | N/A | |
密度 | N/A | 沸点 | N/A | |
分子式 | N/A | 熔点 | N/A | |
MSDS | N/A | 闪点 | N/A |
巴维昔单抗用途巴维妥昔单抗(抗人磷脂酰丝氨酸重组抗体)是一种磷脂酰丝氨酸(PS)靶向单克隆抗体,通过靶向肿瘤血管系统和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来抑制肿瘤生长。巴维妥昔单抗加紫杉醇(HY-B0015)和卡铂(HY-17393)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增强[1]。 |
中文名 | 巴维昔单抗 |
---|---|
英文名 | Bavituximab |
描述 | 巴维妥昔单抗(抗人磷脂酰丝氨酸重组抗体)是一种磷脂酰丝氨酸(PS)靶向单克隆抗体,通过靶向肿瘤血管系统和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来抑制肿瘤生长。巴维妥昔单抗加紫杉醇(HY-B0015)和卡铂(HY-17393)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增强[1]。 |
---|---|
相关类别 | |
靶点 |
Phosphatidylserine (PS)[1] |
体外研究 | 巴维妥昔单抗通过血清蛋白β2-糖蛋白1(β2GP1)与暴露的磷脂酰丝氨酸(PS)分子结合[1]。巴维妥昔单抗结合PS诱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,导致肿瘤血管破坏[1]。巴维妥昔单抗(10μg/mL;48小时)通过10μM索拉非尼诱导HUVEC和bEnd.3细胞暴露,与暴露的磷脂酰丝氨酸(PS)结合[2]。 |
体内研究 | 索拉非尼在小鼠肿瘤模型中诱导阴离子磷脂暴露。巴维妥昔单抗(100μg/小鼠;静脉注射;单剂量;索拉非尼治疗后48小时)在体内追踪磷脂酰丝氨酸暴露[2]。动物模型:皮下携带PLC/PRF/5、C3A和Huh7肿瘤的小鼠[2]剂量:100μg/小鼠(巴维妥昔单抗/β2GP1)给药:单次静脉注射;索拉非尼治疗后48小时(100 mg/kg;口服;单剂量)结果:肿瘤小鼠体内存在微量磷脂酰丝氨酸暴露。 |
参考文献 |
暂时没有任何物化性质资料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