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叫血压。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(以肘部肱动脉压为代表)高于正常。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水平不同,其确定的高血压范围也不同。我国的标准是: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,收缩压≥140毫米汞柱(18.6×103帕),或舒张压≥90毫米汞柱(12.0×103帕), 即视为(或诊断为)高血压。 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两大类,一类为不明病因的高血压,称为“原发性高血压”,又称“高血压病”;另一类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,如由肾炎、脑瘤等疾病引起的高血压,高血压只是这些疾病的一种症状,所以称为“继发性高血压”,又称“症状性高血压”。这里介绍的主要是前者,即高血压病。属中医“眩晕”、 “头痛”范畴。 抗高血压药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。亦称降压药(hypotensor)。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不但能使过高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,并能减轻或消除因高血压引起的主观症状,长期服用还能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,如脑卒中、脑梗塞、心肌梗塞、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等,从而延长病人的寿命。目前,世界各国研制的抗高血压药共约350余种,但可供临床使用的仅100余种,其中数10种已被WHO (1985年)和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委员会(1988)分别推荐为常用抗高血压药。抗高血压药根据作用机理不同,可分为利尿药、交感神经阻滞药、血管扩张药、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5大类。近年来,又有钾通道开放剂和5-羟色胺二型受体拮抗剂等作为新型的抗高血压药问世,它们中有的还在进一步研究,有的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。各类抗高血压药,由于作用原理不同,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均有较大区别(详见各有关词条)。但一个优良的抗高血压药应具备:胃肠吸收好、降压效果确实与持久,服药后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反射性心动过速,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,不引起血中肾素活性增高,无水钠潴留,无耐药性,以及可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等。迄今尚无一种抗高血压药能达到这些要求。临床医生可根据药物特点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,如考虑合并用药,可参考其异同,取长补短,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增强疗效。